联系我们
把无形“知产”变成资产
作者:来源:国家知识产权局阅读量:时间:2019-12-27

 倾听基层声音,挖掘创新故事。2019年8月至11月,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3次组织10余家中央媒体组成采访团,赴青岛、广州、厦门、福州等地开展“知识产权 竞争未来”主题采访活动。

 活动期间,采访团记者聚焦专利质押融资的“青岛模式”、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“广东特色”以及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的“福建样本”等多项在全国具有先进经验的地方知识产权工作做法,通过深入青岛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、青岛镭创光电技术有限公司、青岛市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联盟、广州黄埔区服务中心、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厦门市知识产权局、厦门佳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“知创福建”福建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等基层企事业单位,在实地调研中挖掘典型、提炼亮点、讲好故事。


  截至目前,共有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光明日报、经济日报、中国日报、《小康》杂志、中国市场监管报、中国知识产权报、人民网、科学网、科技网等主流媒体刊发20余篇优秀新闻报道,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。即日起,我们将陆续发布这些优秀新闻报道,分享地方知识产权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。据悉,今年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连续第十年举办该活动,今后还将围绕基层一线的知识产权工作亮点开展更多活动。

人民日报

“银行不敢贷,企业贷不起”是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。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是从事水下机器人、传感器和海洋大数据业务的科技型企业。2015年,罗博飞遭遇了困难,尝试申请贷款,却因为实物资产少、缺少抵押物而碰壁。“对于银行来说,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须为实物,我们手里只掌握专利和技术。”公司技术总监范平说,随着青岛在全国首创专利质押保险贷款模式,罗博飞的无形“知产”终于变成了有价资产,提出申请后一个多月,公司就迅速获得了200万元的银行贷款。

640.webp.jpg

在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,工作人员展示创新产品。中国知识产权报 曾嘉 摄影

  在青岛,专利质押保险贷款这种模式通过专利市场化运作解决融资难问题,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解渴输送“活水”。


  近年来,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重要手段。数据显示,2019年上半年,全国专利和商标新增质押融资金额583.5亿元,同比增长2.5%;质押项目数3086项,同比增长21.6%。我国专利质押融资项目同比增长33%,其中金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额专利质押融资项目占比为68.6%。


  总部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九联科技是一家拥有5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,这家公司凭借3项发明专利、1项实用新型专利、1项外观设计专利,在建行广东省分行成功获得了3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。


  在建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刘军看来,知识产权金融更应该从侧重质押融资的“资产价值”型思维向精准测评科创实力的“大数据”型思维方式转变,以此开启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“第二发展曲线”。“我们开始尝试用‘技术流’,从专利数量、技术领先程度、公司科技创新实力等多个维度,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,对传统‘资金流’评价模式进行有效补充。”刘军说。

640.jpg

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积极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,建立专属评价体系。中国知识产权报 王欣 摄影

  在建行广东省分行的一块屏幕前,九联科技董事长詹启军看到了公司的“技术流”体检报告,报告从成果总含量、专利密集度、研发投入稳定性等多个指标分析,经过测算,得出九联科技的基础技术流总评分,而这些指标成为建行广东省分行贷款评价的重要依据。“没想到专利质押可以给予这么大的贷款额度,这极大解决了我们的资金需求问题。”詹启军说。